近日,经济日报对高瓴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磊进行了采访,提到了有关科技成果产业化和科研人员的定位等方面的内容: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而从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到实现科研成果转化、产业应用则是不断实现关键领域科技自立的“最后一公里”。
随着我国基础科学和应用技术发展的厚积薄发,加上国家鼓励基础科学研发、关键技术攻关的战略举措不断推出,近年来科研机构研究成果逐年增加。这从每年代表技术突破的发明专利申请量的高企就可以看出趋势。但是,另一方面,我国发明专利市场化程度与发达国家还有不小的差距,技术突破与成果转化效率两者的发展态势形成明显的反差。
究其原因,既包括长期以来“科研与应用分化”的理念障碍,也包括科学研究计划性大于市场性的制度性滞后,其核心是围绕科研人员的市场激励机制不足,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衔接和服务体系不完善。
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是科研人员。因此,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建设的核心就是,让科研人员坐在C位上,“让科技人员把主要精力投入科技创新和研发活动。”其本质就是让科研人员做他们擅长的东西,聚焦解决核心技术问题,把融资、商业模式、知识产权等其它商务上的事情交给专业人士来做,从而大大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这就需要通过创新平台建设,形成科技研发与市场既有交叉,又相对独立的机制。
上述采访中提到了科技成果产业化对于一国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性、科技成果产业化效率不高的原因以及科研人员在科技成果产业化中的角色定位。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性不必多言,科技成果若不投入市场形成效益,就无法推动国民经济增长,也就无法支撑新的科技成果的产生。我国每年的专利申请量在不断攀升,而为什么专利的市场化程度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呢?发达国家早早的就已经建立了新型研发机构像美国国家实验室来助力科技成果走向市场,而我国长期以来还处于科研成果与市场应用相互独立的状态,缺乏专业的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从技术端而不是需求端进行成果转化,自然无法与企业和市场的需求相契合,也就自然无法提高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效率。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让科技人员把主要精力投入科技创新和研发活动。” 如果要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必须保障科研人员有充足的科研时间进行钻研。新技术的研发是科技创新的基础,科研人员应该专注核心技术问题的解决,避免过多事务压身造成不必要的精力浪费。像商务方面的需求征集、知识产权、融资等与市场相交叉的事项可以交给专业的人和专业的机构来做,这就体现出技术经理人和新型研发机构的重要性。技术经理人作为复合型人才,能够服务技术成果从产出到市场化、产业化的全生命周期过程,能够架构起科研端与市场端顺畅沟通的桥梁。新型研发机构作为支撑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平台,能够综合企业和科研院所的信息、资金等资源,综合发挥双方各自优势,加速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从而成为打通科技自立“最后一公里”的中坚力量。